口腔粘膜
A+醫學百科 >> 口腔粘膜 |
黏膜是指口腔、鼻腔、腸道、陰道等與外界相通體腔的濕潤襯里。口腔黏膜是指口腔內的濕潤襯里,在功能或結構上具有皮膚和消化道黏膜的某些特點。
目錄 |
口腔黏膜結構
口腔黏膜只有上皮和固有層,無粘膜肌層。上皮為復層扁平上皮,僅在硬腭部出現角化。固有層結締組織突向上皮形成乳頭,其內富有毛細血管,故新鮮粘膜呈紅色。乳頭及上皮內有許多感覺神經末梢。在口腔底部的上皮菲薄,通透性高,有利于某些化學物質的吸收,如治療心絞痛的硝酸甘油。固有層中尚有粘液性和漿液性的小唾液腺。固有層下連骨骼肌或骨膜。
口腔黏膜功能
屏障保護功能、感覺功能、其他功能
黏膜基本病損
- 斑與斑片:都是指皮膚黏膜上的顏色改變。如果直徑小于2cm的局限的顏色異常稱之為斑,若斑密集融合成直徑大于2cm的損害成之為斑片。一般不高出黏膜表面,不變厚亦無硬節改變,其顏色較周圍正常黏膜為深,可呈紅色,紅棕色或棕黑色。
- 丘疹與斑塊:丘疹是黏膜上一種小的實體性突起,針頭大小,直徑一般小于1cm?;诪閳A形或橢圓形,表面形狀可為尖形、圓形和扁平形。斑塊又名丘斑,多數由多個丘疹密集融合而成,直徑大于1cm,界限清楚,大小不等,稍隆起而堅實的病損,為白色或灰白色,表面比較平滑或粗糙,可看到有溝裂將病損分割開來。
- 皰:黏膜內貯存液體而成皰,呈圓形突起,直徑小于1cm,表面為半球形。若皰的部位在上皮內,稱為上皮內皰或棘層內皰,只有上皮的一部分形成被膜,則被膜或皰壁很薄而柔軟,若皰的部位在上皮下,稱基層下皰,或上皮下皰,則皰壁由上皮的全層構成,因此皰壁較厚。
- 大皰:皰損害的直徑大于1cm。
- 膿皰:膿皰也是一種皰性病損,其內由膿性物取代了透明的皰液。
- 潰瘍:潰瘍是黏膜上皮的完整性發生持續性缺損或破壞,累及基底層,因其表層壞死脫落而形成凹陷。
- 糜爛:膜的一種表淺缺損,為上皮的部分損傷,不損及基底細胞層。其大小形狀不定,邊界不清,表面光滑。
- 結節:結節是一種突起于口腔黏膜的實體病損。它是一個團塊,迫使其表面上皮向外突起,形成表淺損害,其大小不等,一般直徑為5cm,形狀不定。
- 腫瘤:一種起自黏膜而向外突起的實體性生長物,其大小、形狀、顏色不等。
- 萎縮:組織細胞的體積變小,但數量不減少??沙尸F發紅的病變,表面所覆蓋的上皮變薄,結締組織內豐富的血管分不清楚可見,病變部位略呈凹陷,其特有的一些上皮結構消失被一薄層上皮所取代。
- 皸裂:為黏膜表面的線狀裂口,由炎性浸潤使組織失去彈性變脆而成。
- 假膜:為灰白色或黃白色膜,由炎性滲出的纖維素、壞死脫落的上皮細胞和炎性細胞聚集在一起形成,可以擦掉或撕脫。
- 痂:常發生于皮膚,也可出現于唇紅部,多為黃白色痂皮,如有出血則成深褐色,為纖維素性及炎性滲出物與上皮表層粘連凝固而成。
- 鱗屑:已經或即將脫落的表皮角質細胞,常由角化過度和角化不全而來。
- 壞死和壞疽:體內局部細胞的病理性死亡,稱為壞死。較大范圍的壞死,又受腐物寄生菌作用而發生腐敗,稱為壞疽。
口腔疾病
皰疹、口腔結核、口腔念珠菌病、天皰瘡、口腔白斑病、白塞病、手足口病等。詳見相關詞條。
參考文獻
- 《組織學與胚胎學》人民衛生出版社第七版醫學教材.高英茂主編
- 《診斷學》人民衛生出版社第七版醫學教材.陳文彬、潘祥林主編
出自A+醫學百科 “口腔粘膜”條目 http://www.sustainableenergyireland.com/w/%E5%8F%A3%E8%85%94%E7%B2%98%E8%86%9C 轉載請保留此鏈接
關于“口腔粘膜”的留言: | 訂閱討論RSS |
目前暫無留言 | |
添加留言 |